从村名里读河南永城市:老地名背后的历史温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14:10:00
#相会河南##永城头条#
在永城走走,和当地人聊聊,你会发现许多看似普通的老地名后面,都藏着让人回味的故事。
芒山镇有个柿园村(又称柿元村),这名字听着就让人想起满树红彤彤的柿子。老辈人说,早年保安山(以前也叫南泰山)上全是柿子树,一到秋天,果子挂满枝头。遇上荒年,这柿子就成了救命粮。四面八方逃荒来的老百姓,就靠着这些柿子活了下来,慢慢在山前定居,形成了村子。为纪念柿树的救命之恩,就给村子取名"柿园"。如今柿子不再当饭吃,但这个名字却代代相传,提醒后人不忘艰难岁月,记得感恩自然的馈赠。
离柿园村不远就是山城集。春秋时这里是宋国的砀邑,秦朝设砀郡、砀县,唐朝叫过"凤凰城",后来改叫"保安镇"、"兴隆集"。因为这地方靠着山又有集市,老百姓干脆叫它"山城集"。1940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鲁雨亭,曾改名"雨亭集",1949年后又改回山城集。名字几经更改,记录的是时代的变迁,也寄托着人们对英雄的怀念。
侯岭街道有个谢酒店村,有个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这个村还叫十里堡。村里有个叫谢应明的老汉,有天捡到六百两银子。这在当时是天大的一笔钱,但谢老汉一点没动心,硬是在原地等着失主回来。失主要分一半银子谢他,他坚决不要。失主过意不去,就买了酒肉到村里答谢。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把村名改成了"谢酒店"。
后来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听说这事,特地立了块"还金阁"碑表彰谢老汉的德行。三百多年过去了,谢酒店村名没变,故事还在传。经过这里的人,都会想起那个诚实厚道的谢老汉。这样的故事,比什么说教都管用,它刻进了永城人的骨子里,告诉他们做人要本分,要讲诚信。
侯岭本身的名字也简单实在一﹣明初侯姓人家迁到这里,在湖地中的南北高岭上安家,就叫了"侯岭"。人接地气,名字也接地气。
永城市区有个相让胡同,这名字在全国都不多见。明朝时,这里叫练胡同,住着练、汪两大家族。有段时间,两家为宅基地闹得不可开交。当时练家有人在京城做都堂,家人就写信请他出面撑腰。没想到这位练都堂很有胸襟,回信赋诗劝导家人谦让("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练家人读信后很惭愧,主动让出一墙之地。汪家见练家如此大度,也很感动,也让出一墙之地。这样两让之下,原本狭窄的胡同变得宽敞了。为纪念两家的互让美德,人们就把这里改名叫"相让胡同"。
一条胡同,成了邻里和睦的见证。这么多年过去了,永城人还在讲这个故事。它告诉人们:争一时之气,不如让三尺之地。这种包容谦让,正是中原文化最可贵的精神,也是永城人处世哲学的一个缩影。
永城好多村子都以"集"为名,记录着这片土地商业的繁荣与变迁。
演集街道的演集村,原来叫"新民店"。清朝未年,因为这地方戏班演出特别出名,才改名叫"演艺集",后来简化成"演集"。可见那时候这里就已经很热闹了,天天有戏看。
薛湖镇的薛湖,古时候是片湖沼地,明朝叫"薛家湖",清朝成了"薛湖集",1912年后设镇,简称"薛湖"。从湖到集再到镇,记录的是人类聚落的发展历程。
陈集、丁集、大王集、刘河……这些带"集"的地名,像是撒在永城大地上的珍珠,串起了一幅古代商贸的繁荣图景。可以想见,当年这些地方定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集市不单是做买卖的地方,更是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的场所。这些地名,记录的是永城作为商业重镇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永城人善于经营、互通有无的商业精神。
永城水多,桥自然也多,很多村名就跟桥有关。
裴桥镇的裴桥村,原来叫"三家村"。明朝弘治年间,裴姓人家重修了塔岗桥,为表彰裴家的功德,村子就改名叫"裴家桥",后来简化成"裴桥"。一座桥,让一个家族的美德流传至今。
苗桥镇的苗桥村,宋朝时叫"苗庄"。村南临着运粮河,河上筑了座铁桥,桥因村名,叫"苗村桥"。后来村以桥名,简称"苗桥"。桥与村,谁借谁的光已经说不清,但这种相依相存的关系,却永远定格在村名里。
马桥镇的马桥更直接﹣﹣明朝马姓人家在村北建了座石桥,村子就叫了"马桥"。新桥镇的新桥,东汉时叫"费亭",明朝时因浍河上有座石桥叫"费桥",清光绪年间增修砖桥后改叫"新桥集",后来简化成"新桥"。一座桥的变迁记录的是技术的讲步也是永城人不断改善生活、联通四方的愿望。
这些桥,连通的不仅是两岸的土地,更是古今的时光。走在这些桥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永城人脚踏实地、联通四方的务实精神。
永城地处豫皖两省交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很多地名都带着军事烙印。
太丘镇这个地名就很古老。春秋时叫"犬丘",《左传》里就有记载:"郑子然侵宋,取犬丘"。西汉设敬丘侯国,东汉设太丘县,东汉名吏陈宴("梁上君子"典故的主人公)当过太丘长。虽然晋代太丘县就废了,但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陈官庄镇的陈官庄,传说最早叫"耿梨村",因为耿姓人家居住且多梨园。耿氏绝嗣后,韩氏兴起,因村有火神庙、土地庙,改叫"韩双庙"。清初因为出了个贡生陈鲁官,才改名陈官庄。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子,却在淮海战役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国民党杜聿明集团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于此。
附近的沙土刘集也因淮海战役闻名。这个村子原名"刘集",因为周围多是沙质土壤,改叫"沙土刘集"。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最后一场战斗就在这里结束,国民党军队残敌被全歼。
十八里镇的十八里铺,明代是驿铺,因距县城十八里得名。1938年日本侵略军来此扫荡,屠杀村民180余人。一个简单的地名,记录的是民族的苦难。
这些地名,像是历史的书签,标记着这片土地经历的战火与磨难。它们提醒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当倍加珍惜。也展现了永城人在烽火岁月中的坚韧与顽强。
永城很多村名记录着移民的历史,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侯岭街道的侯岭,是明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西高平县建宁村迁来的侯姓人家建立的。他们在湖地中的南北高岭上建村,起名"侯家岭"、"侯岭寨",现在叫"侯岭子",简称"侯岭"。这个名字,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迁徙史。
茴村镇的茴村,原来叫"棫村集"。"棫"是种灌木,但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念成了"回"。明末政府对回民采取打压政策,当地人避讳"回"字,就把"回村"改成了"茴村"。一个字的变化,记录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也体现了当地百姓在特殊年代寻求平安的智慧。
蒋口镇的蒋口,名字来由很简单,蒋姓人家在沱河渡口摆渡为生。但这个简单的地名,记录的很可能是一个家族沿河迁徙、在此定居的历史。
马牧镇的马牧,原来叫"马墓集",因为这里有马氏墓又有集市。明朝改称"马牧",去掉了不吉利的"墓"字,留下的是对商贸活动的记忆。
赞阳镇的鄱阳,古为酂地,因为设过驿站、邮舍,称"鄱阳铺"、"鄱阳集",后来简化成"赞阳"。一个字的变化,反映的是功能定位的调整。
条河镇的条河,明朝叫"香善村",清朝改叫"一条脊",1949年因西临碱河改名"条河"。名字几经更改,记录的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认知的变化。
这些地名,记录的是永城作为商贸枢纽的辉煌历史。可以想见,当年这些地方定是车水马龙、商旅不绝。它们见证了永城人善于经营、勤劳智慧的商业传统,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古代市井生活画卷。
永城的一些地名,体现着当地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顺和镇的顺和,原来叫"埋头集"。传说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被斩首于此,埋头该地,所以叫"埋头集"。清朝末年,取"昌平"、"永泰"之义,改名"顺和"。从记载悲惨事件到寄托美好愿望,地名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向往和平安宁的心愿。
龙岗镇的龙岗,古称"龙亢",明朝改称"龙岗",因为地势坡岗隆起,状如巨龙伏卧。这个名字,体现的是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对吉祥如意的期盼。
高庄镇的高庄,原名"高庄寨";李寨镇的李寨,原名"李庄",清朝咸丰年间筑寨防匪,才改名"李寨"。一个"寨"字,记录的是动荡年代人们自我保护的历史。
走在永城的乡村,和老乡们拉拉家常,你会发现每一个老地名都像是一本微缩的历史书。它们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承载着祖辈们的集体记忆,也蕴含着永城人的精神密码。
相关文章:
“千亿市场”何以长青08-30
邵淑宗:99岁老兵,丹心铁骨终不改08-28
上海到拉萨4580 公里!华住20周年华住会“房车”出发318川藏线08-25
线下剧宣,男女主角还原婚礼现场亲密贴脸30秒,网友:堪比婚闹现场 姚晨苦笑:现在剧宣比塑造角色还难08-20
感恩·雄起 贵州“超”力量!|卡车司机游国春:来到榕江不虚此行07-28
火星伴月,就在明晚!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