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护士于添:从急救室到骑行路,用行动诠释“阳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00:16:00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在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镇卫生院,有这样一位特别的男护士——他的名字叫于添,他既是一位急救护士,也是一位骑行爱好者。
“从我开始学习护理,就常被人调侃不够‘阳刚’。”接受采访时,于添笑着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谈起他的经历。作为行业里不到3%的“稀缺存在”,如今,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份职业与责任:穿上急救服,他是与死神赛跑的“白衣战士”;跨上摩托车,他是街头随时停下的“生命哨兵”。
机车轰鸣声中,藏着于添的双重人生。他说:“救人的机会不止在医院,也可能在下一个路口。”

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镇卫生院护士于添。受访者供图
“趴在地上找血管,是急救人的本能”
毕业后,于添在一家医院精神科从事护理工作,之后来到顺义区南法信镇卫生院,如愿成为一名“急救人”,他说“每天奔波在与死神较量的路上,累但是骄傲!”
在一次急救任务中,于添遭遇了极为棘手的状况:一名患者在洗澡时突然晕倒,卡在出租屋的浴室缝隙中。当他和同事赶到时,眼前的一幕令人揪心——患者蜷缩在马桶与墙壁的夹缝里,全身沾满泡沫和摔伤流出的血液,意识模糊,手臂被压得无法动弹。他们尝试了各种办法,却始终无法将患者移出。
“当时,患者已失去知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很可能因出血性休克危及生命。”患者的手臂压在身下,无法按常规建立给液通路。情急之下,于添跪趴在地上,扭曲着身体,将手伸进狭窄的缝隙摸索,不顾污水和血渍蹭了满身,终于在患者脚背上找到一根可以下针的血管。
针头刺入的瞬间,液体开始滴注。屋内没有合适的挂液位置,于添就在原地徒手高举输液袋,直到消防员赶来,破拆马桶,将患者转运至医院。
这样的场景,在于添的急救生涯中并非孤例。他的“偶像”、南法信镇卫生院院长王新田,年过五旬仍坚持一线出车,每年行驶6000公里。于添紧追着院长的背影,“每一次出车,都是给生命多一次机会”。
“机车上的急救包,是我的移动诊室”
脱下急救服,于添的另一重身份是“柳叶刀骑行团”成员。在这个由2000名医务工作者组成的骑行组织里,他的“国宾650”摩托格外醒目——车尾贴着“义务急救”标志,储物箱里永远装着止血带、三角巾和急救药品。
骑行途中,于添时常会放慢速度,留意着周围,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停下。

于添的摩托车上,贴有醒目的“北京义务急救”标志。受访者供图
2024年8月,在辽宁葫芦岛海滨,一阵骚动打断了于添的骑行。人群中央,一位溺水老人意识全无,口唇紫绀,口腔里残留着海水和泥沙。他立刻向周围人表明身份,随后跪在地上,为老人持续做了8分钟的心肺复苏,直到救护车赶到,他才默默离开现场。
这样的选择,在于添和他的同事中已形成默契:2023年4月,院长王新田用海姆立克法救回散步途中偶遇的窒息幼儿;2025年2月,护士王路兰在哈尔滨街头跪地抢救独行老人……
今年3月,面对一个躺在十字路口的颅脑外伤车祸患者,于添再次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扶不扶?”面对这样的问题,医务工作者们用行动给出答案。
“很多人觉得男护士不够‘阳刚’,但我觉得,真正的阳刚是担当。”于添说。

2024年8月,于添在葫芦岛海滨骑行过程中为一位溺水老人做心肺复苏。受访者供图
如今,于添的机车里程表每年增加6000公里,与“偶像”王新田院长的出车里程巧妙重合。中高考期间,他载着文具和急救包守在考点外,随时为有需要的考生 “跑腿儿”应急;支援冬奥保障、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他的摩托成了移动服务站……
“如您需要,招手必停!”于添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在挽救生命的同时,通过科普和实际行动,让更多人学会急救知识。“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温暖。”
责编:乔靖芳
主编:张赫
校对:李益萌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珠海首例!体内植入电极,动了!05-10
一人住院,不必全家奔波!免陪照护,让深港患者和家属有“医”可靠05-10
人民日报钟声: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是中国“打谈皆从容”的信心所在05-10
一张跨越时空的“船票”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