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Vs压,快Vs深?突发事件报道如何优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9:03:00
作者:殷明慧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3月号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新闻报道的环境和方式,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报道领域。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报道的影响范围,也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然而,这也对新闻的准确性、报道深度和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新特点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2023年7月,作者在迎战台风“杜苏芮”期间的出镜报道。
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新特点
(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全时性
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的兴起,使突发事件相关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传播。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了新闻的即时更新与滚动播出,突破了以往受时间限制的报道模式,实现了全时性的新闻传播。这一变化使新闻报道更加高效和灵活,显著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
(二)报道主体的多元化与全民化
传统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主要由专业媒体机构负责,而在融媒体时代,报道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专业媒体记者外,普通民众也通过社交平台参与信息传播,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成为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草根记者”。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使信息传播更加丰富和多样,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筛选与核实的难度。
(三)报道形式的多媒体融合
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形式,而是实现了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可以通过拍摄视频、录制音频、撰写文字报道等手段多角度记录和呈现事件,并以图文并茂、视频直播、H5互动页面等方式丰富报道形式。尤其是人工智能在线索搜集、智能编辑、自动写作和信息分发等方面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报道效率和用户体验,使新闻传播更加丰富、生动和高效。
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突发事件热点舆情频发,呈现线上线下深度互动的态势。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新闻真实性与准确性面临挑战
由于报道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部分“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未经核实便发布虚假或误导性内容,导致谣言迅速扩散。另一方面,在信息快速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误传、曲解等情况,进一步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二)报道欠缺深度,碎片化现象严重
在追求传播速度的过程中,许多突发事件报道缺乏深入调查和深度分析,难以为公众提供全面、系统的事件认知。融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表观点,形成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格局。受众接收到的多是零散的片段,很难将这些信息拼接成事件的完整画面。记者如果不能提出有深度、有洞察力的问题和见解,就容易被受众诟病,无法满足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深层需求。
(三)媒体内部协作不足,融合度不高
尽管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但部分主流媒体仍以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为主,未能充分运用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导致报道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媒体内部各部门和不同平台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未形成高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和传播矩阵,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制约了报道的传播效果。
(四)舆论引导能力有待提升
融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多变。在突发事件中,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信息在网络上相互碰撞、交锋,容易引发舆论争议和网络暴力。部分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未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导致舆论失控或偏向负面化发展。
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渐进式跟进策略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强烈的现实性,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形成巨大的信息流量。如何在正能量引导下实现大流量、高公信力的目标,是当前媒体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第一时间、不慢不抢,准确发布信息
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应第一时间快速准确地发布信息,这是抢占舆论先机的关键,更是避免谣言滋生、稳定社会情绪的重要措施。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采集网络和专业素养,迅速核实信息来源,发布权威消息,既不能慢半拍,也要避免抢报。在自然灾害、事故等事件中,媒体要及时向公众提供基本情况,包括受灾范围、人员伤亡、救援力量投入等,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严重程度和政府的应对措施。
2024年7月5日14时30分左右,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山东菏泽东明县城关街道、菜园集镇、沙窝镇遭遇龙卷风极端天气。事发后,大量短视频迅速上传网络,标题统一为“东明龙卷风”,但内容良莠不齐,有部分拍摄者上传的画面因缺乏真实性验证而引发争议。
面对信息的混杂状态,笔者与同事第一时间冒雨赶往现场。作为最先进入受灾区的记者,在道路和电力中断的情况下,我们启用所有车灯照亮现场,目睹了龙卷风肆虐后的一地狼藉。一夜无眠,我们采访救援人员、当地居民和官方部门,通过多渠道交叉验证信息,核实并整理了准确的报道内容。经过现场采集和核实后,我们发布了多条短视频,并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进行了现场连线直播,以权威的现场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报道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还特别刊发了《同志们,你有过“干完活天亮了”的体验吗?》,介绍了这次突发事件报道的幕后故事。

记者手持冰镇矿泉水出镜,以证明当地供电和物资供应情况。
可见,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与验证能力是媒体提升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关键。
(二)深入挖掘、专题策划,呈现事件真相
多不如精,快不如好。在快速发布信息的基础上,媒体应加强深度报道与专题策划,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发展趋势,呈现事件的全貌。这要求记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入的调查能力和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2022年9月15日,第9批88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遗物归国,其中一具完整遗骸与刻有“陈淑彬”字样的印章引发全国关注,各路记者纷纷赶至现场发起报道,却鲜有媒体进行深度调查,烈士身份成为悬而未决的谜团。

2022年9月,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遗骸遗物中的一枚印章引发全国关注。
笔者以“一具完整的遗骸”和“印章”为切口,克服各种困难,深入韩国、北京、辽宁等地,联系到几十位与烈士相关的采访对象。我们还发动20多名抗美援朝后代在微信群和相关协会寻找25军抗美援朝在世老兵,反复走访举证,逐步拼接出山东籍抗美援朝烈士陈淑彬的生平故事。中国与韩国、历史与现实、在世与离世、家人与陌生人……记者深入现场寻访考证,从回忆中寻找蛛丝马迹,用历史事实打开信息盲点,终于揭开了陈淑彬烈士的身世之谜。作品《印章后面的故事》播出后反响强烈,转发量破千万,并入选2022山东“双百”正能量网络精品名单及山东省“正能量、大流量 ”宣推榜单。
(三)持续跟进、动态调整,做好后续报道与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的发展往往具有持续性,媒体在报道中需持续跟进事件动态,及时更新信息,做好后续报道与舆论引导工作。这包括及时发布救援工作的突破、事故原因调查进展及责任追究等。此外,要密切关注社会舆论,针对公众的疑问和关切及时回应,引导舆论走向。
2019年8月,强台风“利奇马”影响山东。山东广播电视台迅速响应,在不到24小时内组织了100多人的报道团队,推出了4个半小时的《迎战台风“利奇马”》融媒体直播,全面展现了山东军民齐心抗击台风的场景。此次直播时间紧、要求高、参与人数多,全网阅读量达1520.58万。直播之后,山东广播电视台继续跟进台风过境后的灾情救援情况。在接下来的三天内,山东电视新闻频道及新媒体端连续推出多场直播,重点报道全省各地的救援和安置情况,同时聚焦暖心故事。

2019年8月,记者在迎战台风“利奇马”期间采访。
这一系列大型融媒体直播充分发挥了闪电云指挥调度平台的优势,整合了省级和部分县级融媒体平台的策划、采集、编辑、传播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电视、新媒体、商业平台的全网推送,山东广播电视台迅速、准确地传递了雨情信息及政府应对措施,及时抢占了公共事件报道的话语权。《迎战台风“利奇马”》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成为突发事件持续报道与舆论引导的典范。
(四)整合资源、多元互动,构建传播矩阵
融媒体时代,媒体整合内部资源和跨平台协同已成为传播矩阵建设的重要途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与渠道分发上深度融合,为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了全新模式。
2021年1月10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爆炸事故,22名矿工被困,救援复杂程度在我国事故应急救援史上前所未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救援。闪电新闻充分发挥融媒优势,第一时间派出报道团队赶赴现场,全程跟进、快速反应,及时传递最新救援动态。在事故初期,闪电新闻通过视频、图文等多种方式发布权威信息,与全国主流媒体建立通联机制,实时共享直播与视频素材,迅速赢得广泛关注。1月23日,救援专家研判事故风井清障工作可能需要半个月时间,救援进入平稳期,多数媒体离场休整。没想到的是,1月24日上午11点多,救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困15天的矿工极有可能立即升井。接到消息后,仍坚守现场的闪电新闻记者积极协调,率先进入核心现场,成为全网唯一一家在矿工升井时开启直播的媒体。
此次报道克服了山区低温、设备耗电、信号不稳、人员保暖等诸多困难,开启了矿工升井的移动直播。闪电新闻还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等十几家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新华网客户端首屏大幻灯置顶本次直播,人民日报、人民网直播页卡重点推荐,有效扩大了传播覆盖面。数据显示,直播总播放量达1561.5万,300多万人在线观看,形成了极高的传播效应。
据统计,栖霞金矿事故救援相关短视频全网总播放量7.8亿,其中闪电新闻抖音号播放量6.4亿、点赞量776万。此次融媒报道的成功充分展示了媒体在整合资源、优化传播矩阵中的创新能力,彰显了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对从业者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专业性建设是新闻机构发展的永恒话题。只有打造更专业的记者、编辑团队,才能制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新闻产品。
(一)做好“抢”与“压”的平衡
在新闻工作中,“抢新闻” 和 “压一压”是两种重要策略,新闻工作者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做到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平衡。这要求记者具备敏锐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和强大的信息甄别能力。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面对来自“自媒体”、现场目击者和官方通报的海量信息,记者需迅速筛选出真实、可靠、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将碎片化信息整合为完整、准确的新闻报道。同时,记者还要善于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辅助进行信息甄别与整合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强化提问与表达的技巧
提问和表达是记者的核心素养,不仅要明确“说什么”,更要掌握“如何说”的技巧,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关键进行有效沟通。
融媒体时代,记者除了要熟练掌握传统媒体的采编技能,还要精通新媒体平台的操作。要能熟练使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适合短视频平台传播的新闻内容,掌握直播设备的操作,独立完成现场直播报道。同时,要熟悉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和运营技巧,以便在多平台上发布和推广新闻内容,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三)丰富“新闻传播+”跨领域知识储备
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如自然灾害可能涉及地理、气象、地质等知识,公共卫生事件则涵盖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内容。
记者需要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储备,才能深入理解事件本质,提供全面、专业的报道。例如,在报道疫情时,记者不仅要了解病毒的传播特性、防控措施的医学原理,还需了解疫情对社会经济、民众心理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记者能够在报道中提供更具深度和价值的新闻内容,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和认知期待。
结 语
融媒体时代为突发事件报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融媒体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适应多媒体、多平台传播的要求。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要快速反应、准确甄别信息,运用多种传播手段保障公众知情权,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要善于借助技术手段优化报道流程,提高效率与内容深度。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传播环境的演变,突发事件报道将面临更多新课题,新闻媒体需持续探索与创新,不断强化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3月号,原标题为《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渐进式思考》。
相关文章:
抢Vs压,快Vs深?突发事件报道如何优化04-29
突发!一航空公司取消“五一”前航班!工作人员:“没钱飞了”04-28
2025年太原阳曲县十件民生实事出炉!04-28
挥镰蹚开密林 用脚“听诊”大山04-28
马龙:从“六边形战士”到乒协副主席 人生不止于金牌04-28
当成都人才遇见广东offer: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和“山海之约”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