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法眼丨用AI“复活”逝者清明祭扫,谁有权决定?暗藏哪些风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9:0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子慧

清明时节,哀思弥漫。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缅怀方式悄然兴起——AI“复活”逝者。仅需几张照片、几段语音,算法就能生成栩栩如生的数字形象,甚至模拟逝者的音容笑貌与生者对话。然而,在这看似温情脉脉的技术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复杂的法律风险与深刻的伦理争议。

逝者人格权益在AI时代如何界定?

在传统认知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随着AI“复活”技术的诞生,逝者是否还享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权,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

我国民法典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若受到侵害,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若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去世,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保护逝者身后的人格尊严,维护其近亲属的精神利益。”山东泉兴律师事务所律师刘艺表示,依据民法典中“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规定,逝者实际上并不享有人格权。不过,基于逝者生前人格权所衍生出的人格利益和名誉权,依旧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AI“复活”服务存漏洞 侵权诈骗隐患突出

记者调查发现,当下各电商平台上的AI“复活”亲人服务已构建起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商家只需用户提供一张清晰的正脸照或者全身照,再搭配5至10秒的声音素材(微信语音或日常录音都可以),同时了解AI形象需要表达的内容与语气,就能生成定制化视频。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过程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即便随意提交网络上的公开照片,商家也很少会去核实被“复活”对象的真实身份,以及使用者与被“复活”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AI“复活”服务毫无门槛、缺乏审核,导致逝者肖像权与隐私权很难得到保护,极容易成为恶意伪造与情感诈骗的温床。”北京大成(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许磊波表示,由于AI生成的“数字逝者”极为逼真,不法分子有可能借此伪造已故亲属视频,编造逝者生前留债、“托梦”转账等借口诱导老人汇款,或者通过虚拟形象骗取老人信任后实施诈骗。考虑到老年人对新兴技术的辨别能力较弱,且在思念逝者时容易放松警惕,这类骗局得逞的概率可能比较高。

“复活”服务若被用于诈骗 商家平台责任咋追究?

电商平台对AI“复活”服务审核缺失,如果生成视频被用于诈骗,商家与平台是否应当承担连带责任?逝者肖像若被陌生人盗用制作AI视频,侵权标准又该如何界定?从现有的法律框架来看,商家与平台的责任并非无迹可寻。

“若商家在提供AI‘复活’服务时,明知可能有侵权或被用于诈骗风险,却未履行基本审核义务,无疑有失职之嫌。”许磊波表示,一旦生成视频被用于诈骗,商家作为服务直接提供者,难辞其咎。而电商平台作为交易载体,若对平台内商家的此类高风险服务听之任之,未能建立有效审核机制,同样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许磊波认为,在侵权判定方面,即便逝者肖像被陌生人盗用制作AI视频,未产生直接经济损失,也并不意味着侵权行为不成立。在此类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或许会成为重点考量方向,毕竟盗用逝者肖像对其近亲属造成的精神伤害难以估量。至于赔偿标准,目前尚未有统一明确的量化规定,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综合侵权行为的恶劣程度、传播范围、对逝者及亲属声誉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酌情判定赔偿金额,力求给予逝者应有的尊重,抚慰生者的情感创伤。

谁有“复活”权决定?法律边界又在哪?

通过AI技术“复活”逝去的亲人,对许多人而言,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情感上的遗憾。不过,当这种行为从私人范畴上升至公共领域时,一系列复杂且棘手的问题便会纷至沓来。比如,究竟谁有资格利用AI“复活”逝者?这其中又潜藏着哪些风险,法律边界又该如何清晰界定?

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近亲属享有决定是否“复活”逝者的权利。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指出,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在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时,有责任提醒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获取其单独同意。倘若被编辑对象为已去世之人,同样需取得其近亲属的同意。

刘艺表示,逝者生前能够对个人信息处置作出安排。如果逝者生前未作特别规定,那就需要由逝者近亲属来同意。但像英雄烈士这类公众人物,由于其可能涉及重大社会影响、国家形象等关键因素,绝不能随意通过AI技术进行“复活”操作。

北京炜衡(烟台)律师事务所律师、高级合伙人周骏进一步阐释道,若AI生成的内容存在情感操控情形,比如伪造逝者言论来实施情感诱导,或者开展虚假宣传,像虚构历史人物并广泛传播不实信息等,极有可能被判定为违背伦理道德。即便已获取逝者亲属同意,但一旦存在过度消费逝者形象以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同样可能受到限制。举例来说,深圳法院曾基于传统习俗对骨灰归属作出判决,该案例凸显了对逝者尊严的维护。这表明在处理涉及逝者相关事宜时,维护其尊严是重中之重,AI“复活”逝者的相关操作也必须严格遵循这一原则。

周骏直言,当下亟待完善立法工作,清晰明确亲属授权程序以及逝者生前意愿的优先性;强化平台审核责任,构建起完善的数字遗产管理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可借鉴“人格权禁令”相关机制,及时有效地制止潜在侵权行为。技术发展进程中,必须审慎平衡创新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切不可让利益博弈凌驾于人性尊严之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

芳草寄思念——清明假期见闻04-05

果然视频|济宁露营已上线,太白湖露营基地等你来!04-05

齐鲁车展第十届线上车模大赛暨最美车模评选活动即将开启04-04

法眼丨用AI“复活”逝者清明祭扫,谁有权决定?暗藏哪些风险?04-04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回应美方取消小额包裹免税:害人害己!04-04

漫评丨厘清“AI复活”的伦理与法律边界04-04

热搜!00后女生职业“代扫墓”月入4000元,引发激烈讨论04-02

AI时代,中国公益行业的机遇与挑战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