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茶园变成“第二课堂”,遵义湄潭永兴镇完小将劳动教育融入茶乡特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2:06:00    

暮春时节,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境内的“中国茶海”数万亩茶园“绿浪”翻涌,到处一片忙碌景象,除了茶农们辛勤采茶的身影外,不少学生也如蜜蜂般地在茶园中忙碌。近年来,湄潭县永兴镇完小在高质量推进“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中,创新将劳动教育融入茶乡特色,茶园变成了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

茶园课堂:一芽一叶总关情

清晨的茶园,露珠未晞。永兴镇完小的学生们腰间系着竹篓,在茶农的指导下踮脚、弯腰、掐尖,稚嫩的手指在翠绿的芽尖间翻飞,仿佛跳动着欢快的音符。六年级学生张小雨起初总采到不合格的叶片,急得满头大汗,在老师鼓励下,她反复练习,终于掌握了“提手采”的技巧,竹篓里的嫩芽逐渐堆成小山。

“原来采茶这么累,但看到自己采的茶叶能做成香喷喷的茶,特别有成就感!”张小雨的小脸上洋溢着劳动者收获的幸福。

茶垅变课堂,采茶变课本,茶农变教师。语文老师让学生观察茶叶在不同光照下的颜色变化,现场创作诗歌;数学老师以茶树间距为案例,讲解测量与计算知识。

“劳动教育让知识生鲜透亮,孩子们在美妙的大自然中真切体验劳动的快乐!”班主任刘老师如是说。

茶艺育人:且将新火试新茶

学校的茶艺教室里,孩子们一招一式学着茶艺师:从温杯烫盏到凤凰三点头,每一个细节都诠释着“礼”的真谛。

五年级的小芳在茶艺日志中写道:“原来泡好一杯茶,需要这么多耐心和专注,藏着这么多学问”。

学校将茶艺课纳入校本课程,在茶艺展示舞台上,孩子们身着汉服,在悠悠古琴声中展示学习成果,家长们都惊叹于孩子们的气质变化。

家校共育:茶香缕缕话传承

“以前采茶全靠手工,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现在虽然有了机械,但好茶还是要靠人工采。”茶农王叔叔用一口地道的方言,讲述祖辈种茶的艰辛历程。并现场演示炒茶技艺,铁锅中的茶叶随着温度变化逐渐蜷曲,茶香弥漫教室。家长们还教孩子识别不同茶叶品种,讲解茶道礼仪,将劳动与文化传承融为一体。

学校每年举办“亲子采茶日”,家长与孩子结对采茶,比拼效率。四年级学生陈浩的爸爸是茶厂负责人,他第一次发现儿子采茶时“像模像样”,“平时觉得孩子娇气,现在才知道他也能吃苦”。

活动后,许多家长在微信群分享感悟:“看到孩子晒得通红的小脸,突然觉得他们长大了。”在永兴镇完小,采茶劳动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了家校合作的“大舞台”。

劳动之光:春色满园关不住

采茶劳动教育,不仅让永兴镇完小的孩子们学会了采茶技能,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劳动光荣、感恩生活的种子。

学校调查显示,参与劳动实践的学生中,95%认为“劳动让我更珍惜生活”。让学生认知蜕变:从“怕脏怕累”到“以劳为荣”。

学生们在采茶中锻炼了观察力、协作力,甚至学会了简单的茶叶加工。学校还组建“小茶农社团”,学生自主设计茶包装、拍摄宣传视频,作品在县里获奖。副校长郭小俊说:“劳动教育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另一扇窗。”让学生能力提升,在实践中淬炼综合素质。

“我们想让孩子们知道,课本里的‘粒粒皆辛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眼前这片茶树真实的模样。”永兴镇完小校长李云红表示,今后,学校将与周边茶园签订更多更广泛研学合作协议,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将采茶、制茶、茶文化学习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真正把劳动教育融入孩子们内心世界,把劳动美深深植根于孩子的心里。

特约通讯员 陈相龙

贵州教育报记者 周朝义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任伟

三审 赵宏斌

相关文章:

茶园变成“第二课堂”,遵义湄潭永兴镇完小将劳动教育融入茶乡特色04-26

“世界读书日”来了!我们与阅读有一场“约会”04-24

最高法回应:未成年人在校受伤,学校一定担责吗?04-24

罗一民:张謇强国梦统领下的人才观04-22

张振强:读《生命礼赞:追寻演化的奥秘》,让孩子们爱上科学04-22

以诗为媒 中外青少年谷雨时节共赴一场诗意田园之约04-22

【发现春之美】春山上的宁德天山绿茶制茶技艺04-22

福州大学:探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鸣交响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