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罗一民:张謇强国梦统领下的人才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7:29:00    

4月20日,由南通市委人才办、南通市人才学会、张謇企业家学院、南通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强国梦统领下的张謇人才观及其当代启示’座谈会暨《张謇与人才》出版发行仪式”在张謇企业家学院举行。

此次活动是第三届“南通人才日”的重要子活动,主题为“传承张謇企业家精神,助推人才高质量发展”。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在他宏阔的事业践行中,他将爱才、惜才、育才、引才、用才的伟大实践贯穿全程,这些宝贵的思想与实践成为其事业发展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更是新时代探索人才工作的思想富矿,为当下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启示。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共南通市委原书记、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罗一民对《张謇与人才》一书全程指导,欣然作序。当天,他作了题为《张謇强国梦统领下的人才观》的主旨报告。

我眼前的这一本新书样稿《张謇与人才》,由南通市人才学会策划、南通日报社编辑,是第一本关于张謇先生引才育才用才实践及人才观的专著。展卷品读,给人颇多思考和启迪。

书的开篇部分“謇言篇”,辑录了张謇先生关于人才的论述,是他实践的积累,也是他的内心写照。可谓字字珠玑,穿越百年依然掷地有声。要全面了解张謇的人才观,这些原汁原味的言语需读通悟透。

"引才篇",向读者讲述了张謇引进国内外一流人才到南通的往事;"育才篇"则聚焦张謇在本地培育挖掘培养人才的范例。这两部分的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将张謇与人才的渊源、交往、互动生动展示出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张謇与那些杰出人才的风云际会。

书的后半部分"用才篇""启示篇"则偏于理性思考,前者是对张謇用人实践及人才观的概括提炼,后者则着力阐释张謇人才观的当代意义。据介绍,南通市人才学会联合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张謇与人才"作品征集活动。从张謇有关爱才、惜才、育才、引才、用才等多角度,向全社会征集相关文稿、书稿,侧重张謇人才观对当下南通人才工作启示。此次征集活动收到各类体裁的稿件50多篇,编者从中选出20篇进行了精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稿件,既有学术论文的严谨,又不失可读性。

这些稿件的作者,有的是我在南通工作时就认识的老朋友,他们中不乏致力于张謇研究多年的专家,也有一些近年来涌现出的青年学者。他们共同为读者奉献出一本张謇题材的新著,填补了张謇研究的一项空白。在张謇人才观的研究与宣传方面,《张謇与人才》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开始了对这一领域的挖掘和探索之路。

浏览全书,使我对张謇强国梦统领下的人才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所谓“人才”,就是有用之才,而且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表现为有用之才。张謇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反映于一身孜孜以求的追求富国兴邦的伟大理想——强国梦。在恢弘强国梦的统领下,张謇形成了精深的人才观。在张謇看来,“无人才不可为国”,实现强国梦,必须靠人才,也只有围绕实现强国梦的目标,才会正确的选才、用才、育才。只有服务于和服从于强国梦,才能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才能人才辈出,雄图大展。张謇的强国梦与英才梦是辩证统一的。强国呼唤英才,英才促进强国。张謇认为他的事业能得以成功,“贵赖于不绝贤人助阵”。我在2001年与有关方面筹划在新整修的濠河南岸,绘制一幅大型浮雕壁画,定名为《强国梦痕》。壁画既展现了与“中国近代第一城”密切相关的中外名人形象,又突出了“强国”主题和“英才”功绩。

罗一民名誉会长讲座现场


一、干事创业重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张謇为了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强国梦,穷其一生都在勤奋而又艰辛的干事创业。他认为,“经营事业,首在用人”,因而在干事创业中,特别重视和依赖各种人才。在帮助他成就事业的人才群体中,他最看重的就是“一兄一友两弟子”。

张詧(1851—1939)


一兄,是指他的三兄张詧。这位仁兄从小就精明强干,善于治事理财。1902年,当实业成效渐显,规模扩大,张謇自己又要在外奔波应付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便想方设法让在江西做官的张詧,辞官回乡帮自己打理企业的经营管理。两兄弟,一主内,一主外,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把大生企业推向了鼎盛。张謇说,“謇无詧无以致其深,詧无謇无以致其大。”

沈敬夫(1841—1911)


一友,是指通州老乡沈敬夫。他是当地的花布商,家产颇丰,见多识广,在张謇筹办大生纱厂时,给予了大力支持,发挥了难以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后来的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显示了突出的经营管理才能,不断帮助张謇排难克险,稳步走向成功。

江谦(1876—1942)


江导岷(1881—1947)


两弟子,是指江谦和江知源。他们都是张謇主掌瀛洲学院和文正学院时的学生。江谦侧重帮助张謇办教育,江知源侧重帮助张謇搞垦牧,成就了张謇“父教育母实业”思想的实现。

二、不拘一格用人才

张謇人才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论资排辈,不重名求全,只要是有利于助推强国事业,什么人都可以量才录用。他认为,“用人之道,必审知其所有之能力与所居之地位,而任之以事,事乃有济。故今日用人,不患无用,而患无体。”

孙支厦(1882—1975)


南通人孙支厦是全国闻名的建筑设计师,被两院院士吴良镛誉之为“南通的总建筑师”,“留下了不少中西融贯的建筑设计作品”。当初,年轻的孙支厦连通州师范的入学资格都没有,当学校的庶务助理。1903年,一日本人应聘为学校设计平面图,孙边当助手边见习。不久,日本设计师因故身亡,设计到一半的图纸中途而废,他果断接手,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张謇发现孙支厦是一个人才,破格录取他进通师深造,后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留公司重用。孙支厦配合张謇建设南通,留下了南通博物苑、濠南别业、十字街钟楼、更俗剧场、总商会大厦等一大批经典建筑。

宋希尚(1896—1982)


无独有偶,近代中国著名水利专家宋希尚也有着与孙支厦类似的经历。他作为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一批学员,毕业后来到南通保坍会工作。当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身染急症突然去世,张謇毅然重用年仅23岁的宋希尚继任主持遥望港九门大闸等重要项目,使宋既圆满完成了任务,又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后来张謇又出钱资助宋赴美国留学,学成回国后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海纳百川揽人才

张謇的早期现代化建设是多方面的,他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其吸纳人才的方向和途径也是多方面的。他开明包容、大气豁达,以大海般的胸襟延揽四方人才。众多人才的汇聚,成就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

江石溪(1870—1933)


为了兴办教育,张謇延聘了王国维等一大批国内著名学者来南通任教。为了推进南通的文化事业,张謇聘请著名北京戏剧家欧阳予倩主持伶工学社,著名苏州刺绣大师沈寿主持女工传习所。为了开拓航运和水利事业,张謇聘请扬州名流江石溪(江泽民祖父)担任大达轮船公司襄理。为了创办慈善机构,张謇聘请浙江举人余觉(沈寿丈夫)担任贫民工场经理。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謇秉持“开放主义”,以世界眼光和建设“文明村落”的志向,广招“异域之才”。他说“但于用人一端,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人我之别,完全没有的。”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他不分内外人我,兼收并蓄,广招天下贤才。特别是由于现代化先行国家的实力雄厚、经验丰富、人才充沛,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为期先者,在借异域之才”。张謇先后聘用了七十多位外国人才来南通工作,包括荷兰水利专家、英国纺织工程师、德国医学博士、日本教师、朝鲜文化学者等。这些外国人才的作用发挥,极大地推动了南通各项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四、不遗余力育人才

张謇认为,面向海内外延揽人才固然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说,还应立足自身培育人才。因此,他一方面注重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培养人才,一方面兴办各类教育,通过学校直接培养所需人才。

张謇与三兄张詧议论企业管理和人才问题时,他很赞成张詧“容人易,调人难”这句话。他认为,容纳人相对容易,但调教培养人很难,某种意义上说也更为重要。因此,张謇总是在创业实践中刻意调教栽培人才。

郁芑生(1873—1926)


大生集团高管郁芑生,原来只是上海国昌纱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张謇发现他学习刻苦,勤于任事,廉洁奉公,便刻意栽培他,提拔他为大生纺织公司采购主任并主持大生沪事务所专营机器进口业务。张謇还让纺织学校的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实习,以资尽快成长。当看到自己精心培养的学生,替代了既拿高薪又非常高傲的英国工程师,使进口机器设备得以顺利安装使用,他高兴地说道:“纺织学生替我省了钱,又争了气,岂非天助。”

“废五百年之科举,而使天下人材,毕业于学堂一途。”张謇认为兴教办学是培养正规的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而且,他特别注重兴办各类职业学校,以培养实业等方面急需的实用型人才。1912年,他在大生纱厂附设纺织染传习所,后改称为南通纺织学校,开中国以学校培养纺织人才之先河,学校被誉之为“纺织工程师的摇篮”。为了培养盐垦事业所需人才,张謇在1902年就筹办通海垦牧区农学堂,并在1906年于通州师范设农科,后改为初等农业学校及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张謇着眼于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还创办了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南通商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女工传习所、镀铁镍传习所等职校。

张謇为纺织学校题写校训


总而言之,张謇从推进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即实现强国梦出发,重才、用才、揽才、育才,在丰富的人才实践基础上形成了深邃的人才思想。他在强国梦引领下的人才观,对我们今天做好人才工作,深化人才理论研究,仍有着珍贵的启迪意义。在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征程上,总结运用历史前贤的经验,消化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创新人才工作的宝贵资源。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工作的高质量推动。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让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为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

罗一民:张謇强国梦统领下的人才观04-22

人民热评:大尺度色情语聊,社交APP岂止跑偏!04-21

南粤英才“职通车”启程,广州海珠“人才专列”抵达清华04-21

果然视频|济南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位居前列,专家这样说04-20

福州大学:探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鸣交响04-20

福建省委党校第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学习活动04-18

小小“麒麟币”,大大成长礼!坪山实验学校创新开发德育正向引领评价机制04-17

(问诊把脉  精准督导)芝罘区全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