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海淀向北:万亿之后,拿什么留住下一个DeepSeek?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06:34:00    

编者按:

在互联网时代,北京市海淀区诞生了一批知名互联网公司,这一波经济浪潮也推动着海淀区经济快速发展,现在GDP已超万亿,高过不少城市。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海淀的研发创新优势得以体现,不过也面临一些挑战,从事研发的企业多,但落地应用企业较少,而且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成本压力等因素迁出,于是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海淀的土地不够用了。

海淀的发展空间真的不够了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海淀目前正向北发展,北部还有着大量的土地,可以与南部呼应起来,比如人工智能产业一些测试、应用甚至制造环节,可以在这里找到发展空间。能否开拓好北部空间,关系着人工智能时代海淀能否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

7月7日,寸土寸金的北京海淀面向全球AI创业者发布召集令,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阶段性减免租金入驻“中关村AI北纬社区”。

在新一轮以人工智能(AI)为主导的产业革命中,万亿GDP的海淀拿出了前所未有的诚意和姿态,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中小科技企业。

2025年春节后,杭州“六小龙”声名鹊起,在DeepSeek掀起的创新热潮下,以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为定位的北京海淀,也在发力培育和留下新领域新赛道小而美、小而精的科技先锋企业,试图在互联网产业机遇之后,再抓住AI产业的机遇。

“海淀不存在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还有大面积的产业发展空间。”一位官方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了外界对于海淀因为“太挤和太贵”导致中小科技企业外迁的问题。

“科技向北”发展,似乎能解决海淀当下发展的很多问题,也寄托了海淀打造未来新城和聚集AI、芯片等科技产业的愿景。和海淀南部拥挤的五道口、海淀黄庄不同,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仍有近千万平方米量级的空间储备。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多个园区,也采访了北部产业园区的运营人员、科技企业、共享实验室等,虽然北区的商业、交通等生活服务配套还有改善空间,但部分特色园区的科技产业聚集已渐成气候。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周慧 摄

解决办公居住高租金难题

在海淀,高调向全球发出召集令的AI社区长什么样?

7月8日,在“中关村AI北纬社区”发布面向全球AI创业者召集令的第二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北京海淀南部的西四环乘车到海淀北部近六环的“中关村AI北纬社区”,全程约20公里。

按照海淀区的规划,“中关村AI北纬社区”是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构建10万平方米以上人工智能企业重点承载区,为符合条件的AI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算力支持、租金减免、人才公寓、学院赋能等多项政策。

园区位置在海淀区西北旺科技园一期内的海淀大悦信息科技园,园区有办公楼、报告厅、会议室以及洽谈空间,楼宇建设也颇具设计感,站在露天的长廊上,可眺望山色美景和故宫北院区,这条长廊还可直通海淀大悦城。

海淀大悦城刚开业的时候,在一些社交媒体上被调侃入驻品牌的时髦度远不及朝阳大悦城和西单大悦城,但这也是附近最高档的商场,有优衣库、星巴克、麦当劳等大众化品牌。

对于“中关村AI北纬社区”的入驻情况,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科创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闯介绍,截至7月8日,储备企业130家,其中意向企业65家,27家已申请入驻,同时正在对接AI领域尖端企业的新设板块在此落地。

“相对杭州、深圳的一些引才政策,海淀有自己的想法和谋划,我们先行动起来,争取吸引一部分人。”任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这个园区体现了海淀解决办公和居住租金高难题的决心。在2025年初的DeepSeek热潮中,位于海淀南区的融科资讯中心也走入了大众视野,当时DeepSeek约有三分之二的员工在这栋楼办公,绝大多数都是研发人员。

同时,关于北京海淀发迹的部分中小科技公司总部外迁的话题也引发了讨论。

2024年,海淀区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29万亿元,是全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区,仅次于上海的浦东新区。过去十年,海淀经济体量增长了200.6%,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一批互联网巨头公司诞生于海淀。

如果不能培育和留下新领域新赛道小而美、小而精的科技先锋企业,海淀在互联网产业机遇之后,如何在AI时代再续产业辉煌?设立免租金的“中关村AI北纬社区”,是海淀加码AI产业的众多举措之一。

一位在2023年6月份参加过中关村西北旺科技园一期推介会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时他去西北旺科技园的时候感觉特别远,印象很深的是从朝阳区打了一个城际拼车才到园区目的地。

在他看来,当时规划的大悦城项目现在都落地了,园区当时提到的围绕人工智能、5G、大健康等招商,现在都还在进行。在这里打造“中关村AI北纬社区”,能聚集产业和人气。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周慧 摄

破解南北发展失衡

在海淀北部打造“中关村AI北纬社区”,也是海淀向北发展的一个缩影。

按照官方的表述,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占海淀区总面积的54%,包括西北旺、温泉、苏家坨、上庄四个镇全部区域和上地、马连洼两个街道部分区域,是海淀区向北发展的产业空间的重要承载地。

过去十多年的互联网产业发展,从百度、京东、美团、新浪、搜狐,到字节、快手、滴滴等大厂,大多诞生于海淀的南部地区。为人熟知的海淀地标,比如清华、北大、人大、五道口、海淀黄庄、中关村街道等,都位于海淀南部地区。

2015年前后,互联网经济开始爆发式发展,一些科技公司员工已经达到数万人,海淀的南部地区已经变得非常拥挤,很难找到大的写字楼,互联网大厂开始外迁到远离城区的地方。当时,一部分搬到北区西北旺镇的中关村软件园,也就是著名的后厂村,也有少数大厂将办公总部搬到了亦庄或者朝阳,还有一些AI、无人驾驶等小而美的科创公司依旧在南部地区小片聚集,聚集点包括清华、北大及北航附近等。

大厂外迁扎堆西北旺镇的后厂村,也就是中关村软件园,是海淀北部四镇最先发展起来的地方。互联网产业发展,让后厂村从农业经济主导的地区,转变为著名的高科技园区。AI浪潮之下,海淀北部片区,还能再造科技创新增长极吗?

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尹西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轮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革命,不仅仅是少数科技公司的崛起,更是科技公司叠加高端制造业的协同崛起。长三角和珠三角科技型企业的崛起,除了科技人才因素之外,还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

海淀的功能定位是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包括宇树、DeepSeek在内的新一轮热门AI、机器人企业都将研发总部放在海淀,但如果只能留住一些企业研发总部,显然也不是海淀想要的局面。

海淀向北要空间,除了要更多的园区产业空间,还包括在北部打造一些小试、中试平台与共性技术平台,小批量高端生产基地,建设生产制造类企业迫切需要的低成本高举架、高承重工业厂房,以推进“南研发、北转化”,“南创新、北应用”。

在产业界人士看来,海淀很难有大规模的制造业场景,在北区给科技企业提供一些共享的实验和测试平台,也能解决一些问题,补齐实验室成果向工业化量产推进的短板。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周慧 摄

在“中关村AI北纬社区”以南三公里的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一家北京神州泰科开放实验室,也是中关村智能硬件公共服务平台。这家IC PARK联合实验室就是为园区以及国内和海外企业,解决研发、测试、认证以及制造环节场地缺乏的问题。

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园区有不少企业,包括地平线、兆易创新、忆芯科技等科技公司,芯片企业已经形成聚集效应。北京神州泰科开放实验室认证部总经理戴学军介绍,他们服务的公司包括字节、小米、美团、旷视以及丹麦马士基、美国雅培等多家公司,提供过智能硬件研发制造及测试认证领域服务,比如给某品牌测试手机,给某外卖平台定制电动车头盔测试台架。

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中关村壹号等园区的产业聚集已有一定规模。据官方信息,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已入驻科技企业1400余家,园区企业从业人员14万人。

“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是海淀区举全区之力重点规划建设的未来科技新城,是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地和发展纵深。”海淀的一位副区长在2025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产业空间推介大会说,相比南部建成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在人口承载能力、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等方面发展潜能巨大。

目前,北区已积蓄了近300万平方米的在建产业空间,三年内逐步交付使用,还有千万量级的储备用地,等待优质产业项目落地。随着故宫北院区、北部医疗中心、苏家坨中心医院、西北旺体育中心等新项目落成,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完成,北区的工作生活配套有望进一步改善。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海淀向北:万亿之后,拿什么留住下一个DeepSeek?07-12

荣炳园区举办“书香润心 健康同行”全民阅读主题活动07-09

彻底引爆,涨停潮!发生了什么?07-09

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国担当、勇为尖兵07-08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无锡行启动,开启“双湾融合”之旅07-08

钱文翰纾困重组律师:多一个存活下去的企业,少一个所谓的“老赖”07-08

云南这个县 如何将就业半径缩短至“一公里”07-05

金塔:追“高”逐“新”厚植科技创新沃土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