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堡剪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8:00:00
剪纸是中国较为普遍的民间传统艺术,由于它适合妇女们闲暇制作,且成本低廉,材料易得,因此为人们美化生活、表现审美爱好,展示民族社会深层心思的最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

在女皇武则天故里,英雄刘胡兰的家乡文水县,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其中文水剪纸是一个数千年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它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通过民间艺人的剪刻艺术挖掘来推测猜想,因此每一幅剪纸就不仅是剪纸,而是有着千钧之重的,凝聚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石。文水剪纸中具有明显特色的当属苏家堡剪纸了。
苏家堡剪纸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以剪、刻为主,其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逼真、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将文水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巧合地展现在尺寸之间,同时也借鉴了其它地区的技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
文水剪纸源于古老的民间艺术,吸收了国画、版画、烙画、布贴、工艺品等诸多表现手法,造型设计疏密有致,刀工细致入微,点烙绚丽多彩,既传承中国剪纸艺术深厚文化的积淀,又突出文水文化艺术独特的民族、民俗、民间特色,体现了民间艺术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宋代造纸业的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资源,文水的民间剪纸艺术真正意义的出现,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如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明、清期间剪纸手工艺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文水的剪纸艺术水平也达到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文水的剪纸艺术演变至今,它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春节等节庆灯彩上的花饰、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鞋上的绣花等,无一不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如门贴、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美化居家环境。
苏家堡剪纸题材广泛,取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花鸟兽鱼、自然风景等都是素材,它是最具象征性的文化方式之一。由剪刀、红纸和多种合成的纹样符号体系构成了剪纸的传统,其代表性创造群体是妇女。在古代的中国,剪纸是每个妇女必学的一门功课,这不仅是为了艺术,更是为了生活,为了一年365天中大小的民俗节日的美好祝愿,为了“男耕女织”的家庭活计,剪纸是民间土壤上长出的生命树,活泼的民间生活造就了剪纸,剪纸又维系了民间活态传统的持久存在。这支剪纸手艺最基本的队伍,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裁剪出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借手剪出新的花样来,她们是主要的传承者。
苏家堡剪纸,与文水、汾阳一带的民俗活动相融发展,勤劳智慧的当地民间妇女,继承和发展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创造了精美古朴的民间剪纸,用手中的剪刀表现了老百姓心中的所求、所想和所盼。
苏家堡剪纸的发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传承人是其最要紧的因素之一。为保护和传承这个传统工艺,苏家堡剪纸的代表人物武云兰担当起了传承的重任。她从小跟着外祖母,出嫁前基本是伴着剪纸长大的,她从外祖母那里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文水剪纸精华,加以升华,自成一体,作品从山水花鸟演变到栩栩如生的民间人物,把剪纸艺术静的特点与人物的特点融会贯通,体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她创作的《水浒108将》剪纸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武云兰女士的努力下,这项文水传统的美术已被列入文水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行列。
来源:文水县文化和旅游局
相关文章:
苏家堡剪纸04-04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文化艺术展在陕启幕04-02
北京东城与首都八大高校文化共建 让艺术走进老北京胡同04-02
郓城:菠菜喜获丰收 特色种植打造“好郓随”农业品牌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