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习换新风,小山村靠“文化密码”逆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1:14:00

东一村。
“老师,您看我的仪态到位吗?”东一村旗袍队队长谢亚元笑着说道。
今天(20日),鄞州区瞻岐镇东一村文化礼堂内,一席席旗袍尽显中华女性的风韵。伴着轻柔的音乐,旗袍队队长谢亚元和老伙伴们在老师带领下,时而优雅旋转,时而翩然起舞。
“现在一有空就来排练,‘家园’里的日子过得充实快乐!”谢亚元说,村里旗袍队有16名学员,平均年龄65岁,年纪最大的68岁。

东一村一角。
看着一位位村民离开牌桌、走进礼堂,村党支部书记谢浩海感慨万千。
东一村坐落于瞻岐镇东北山隅,小山村的生活没有“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
搓麻将、打扑克一度是村民们的“心头好”。
如何改变村民“赶场”打牌的情况,“净化”家园?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催化剂’,通过‘少数人’带动‘绝大多数’,营造村民文明‘新时尚’。”谢浩海道出了东一村的家园建设路径。

周明益教书法。
已搬到宁波市区居住的村民周明益,研习书法20余年,是嵩江书画院的主要成员。在谢浩海特邀下,他每周日早上乘地铁、转公交,赶来东一村免费教村民们写书法,并讲授传统文化。
“以前上课签到,村民王玲玉不会写名字,只能画个‘0’,如今已可以工整地写出‘玲’字了。”看到大家从以牌为乐,变为以“字”为媒,边学习边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周明益很是开心。
在他带领下,写得一手好字的村民谢振盛也成为班上老师。目前,他们已累计培训村民近200人,且本村村民与外来租户一视同仁,不收一分钱。

岐山书院。
“尝到文化移风易俗的‘甜头’后,我们又挖掘了一批能人,组建民乐、马灯、越剧等文艺团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了更多村民加入。”谢浩海说道。
如今的村庄是这样一幅画面——
白天,田野旁、溪水畔,随处可见唱戏的、打拳的、练琴的;
晚上,文化礼堂内,投影仪将跳舞视频投放到屏幕上,大家欢声笑语,跳得热火朝天……

大黄牛雕像。
当“少数人”变为了“绝大多数”,谢浩海欣喜地发现,村民们不但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将这份追求主动“反哺”于整个家园文化氛围的提升。
村口的大黄牛雕像就是最佳例证之一。
“这尊大黄牛雕像,就是我提议打造的。”85岁的村民谢根清对村庄文化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瞻岐镇黄牛礁有“黄牛入海”的传说,而东一村正是故事起源地,打造一个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的标志物很有意义。
谢根清的呼声,也是大家的心声。
于是,在大黄牛雕像打造期间,从选材、造型设计到具体工艺,泥瓦工出身的谢仲武、木工手艺精湛的谢建庆等一众村民纷纷建言献策,让这尊大黄牛不仅是一个景观,更承载了自己家园的文化与精神。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如今,村民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村里拥有百年历史的古法酿醋。
“我爷爷谢武显是古法酿醋的创始人,我是第三代传承人。”村民谢明海告诉记者,东一村因此获评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如何让村里的古法酿醋更具辨识度?
大伙纷纷行动起来:谢明海主动腾出自家空间,支持村里建设米醋非遗研学馆,并捐赠酿醋工具;王裕丰等几位年长的村民化身“师傅”,给游客现场展示古法酿醋……
“以文化人,不但改变了村民们过去的生活习性,让大家形成了文明共识,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也发生了美丽嬗变,我们的家园正变得美好幸福。”谢浩海说。
记者手记
建设文明家园,不仅在于提升硬件设施,更要改善居民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生活。相比看得见的硬件,改变人们骨子里的精神状态与文化习惯,无疑是一场更艰难的持久战。
东一村以传统文化为抓手,邀请能人授课、组建文艺团队,多年如一日,成功将村民从牌桌引向文化礼堂。如今,点滴努力汇聚成流,村民精神世界日益丰盈,文明风尚深入人心,也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
东一村的嬗变,让人感受到了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是文化赋能乡村、共耕美好家园的生动样本,也让人看到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无限潜力。
相关文章:
旧习换新风,小山村靠“文化密码”逆袭04-20
三位青年艺术家做客商都故事会 讲述写给郑州的“情书”04-19
14条精品赏花线路发布!2025湖南春季赏花消费季启动04-17
公开征求意见!泰安市公布草案保护汶阳田,这片千年农耕文化摇篮藏何秘密?04-16